党建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同说百年党史(二)| 党的优良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发布时间:2021-04-09 19:30:00     作者:   分享到:

1-001.jpg

  2007年,河南一位农民正在修缮房屋,突然在墙头的瓦片下发现了一枚子弹壳,从里面抽出一个发黄的纸卷。


  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借条,上面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叁斤,署名是工农红军手枪连。这使得这个叫李明山的农民突然回想起奶奶80岁弥留之际向他和弟弟讲的一个故事。


  1934年农历冬月初二,红二十五军大队人马到达了河南省卢氏县兰草村。因为害怕,村民们都关上门,纷纷躲进了山里,而李明山的奶奶项小翠因脚小走不了路,便留在了家里。


  刚到中午,项小翠就听见了敲门声:“老乡在家吗?我们是工农红军,想借您家打麦场住几天,行吗?”


  项小翠一听声音,觉得没有外面人说得那么可怕嘛,于是,她开了门。映入她眼帘的是一支衣衫单薄、戴着五角星帽子的军队,在这冰天雪地的映衬下,项小翠的内心立即有了一丝酸楚。


  她同意了队伍的请求,随即就上来20多个战士把麦场打扫得干干净净。项小翠彻底消除了顾虑,大声将乡亲们都叫下了山。还把自家牛棚让给红军住。


  当她看见战士们一人只喝了贴碗底的一点粥后,她又将家里的五斗玉米(一斗70斤)、一大盆酸黄菜和三斤盐都拿了出来,让红军队伍吃了一顿饱饭。


  直到红军走的那一天,指导员对项小翠说:“红军有纪律,借了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还,但我们筹到的粮太少,借您的粮食就先打个借条,以后只要有红军路过,都会如数偿还的。”


  于是,项大娘拿着这张用铅笔写的“借粮条”送走了红军,直到自己去世,也不曾向外人提起过,还交待自己的后人不要外传,更不能去找政府要钱。


  后来,这张“借粮条”就成了李明山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1-002.jpg

  李明山家一直保存着这张“借粮条”,他们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想证明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深情。


  后来,李明山经过考虑,将这张“借粮条”无偿捐给了政府。如今,这一张借条被陈列在卢氏县官坡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的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内,一面展板上介绍的“一张红军借粮条”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真正体现着“军民鱼水情”的精神。


  这个故事也被当地人代代传承,成为了老百姓拥护红军的见证。

1-003.jpg